除去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和死亡状态下,人的意识必须时时刻刻被某种东西填充着,这东西可能是吸烟时的惆怅、焦虑或无聊,或是不停地滑动着屏幕刷微博或微信,或是坐公交或地铁时耳机里的声音,或是各视频网站上的视频,或是感官系统当前获得的信息,或是对过去的记忆或其回想,或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漫无目的的遐想,或是读一本有趣的书籍等等,总是不会处于空洞的状态,直到其彻底失去意识活动。根据研究,在轻度睡眠状态下,人的大脑可以得到休息,但就像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那样,我们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在活动,在轻微地和舒适地活动,甚至是更加随机地活动。
“如果想让地里不长杂草,方法其实是唯一的,那就是在地里种上麦子”,这话是佛祖说的还是苏格拉底说的,我就不清楚了,可能需要去问他们。人的意识必须被某种东西占据着,所以,如果人没有用一种有益于其自身的东西(比如读书、写作、学习外语、工作、适度的娱乐、运动等活动)去占据它,那么它就会被其他的、挤进来的东西(比如各种信息流软件)占据着并浪费着,或处于一种轻松的漫无目的的遐想之中,呆呆地感受着这个世界。
这种意识的填充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空洞填充,人的意识仅仅是被某种存在物主动地或被动地占据着,仅仅如此,没有其他的意义了,一般对应着人的自然属性;另一类是价值填充,某种存在物先入为主地占据着人的意识,从而这人对其他类似的存在物进行排斥,表现为总是习惯性地用这种存在物来解释事物,一般对应着人的社会属性。
空洞填充就像上面介绍的那样,仅仅是占据着人的意识。真正值得研究的是价值填充,这里面会有一些对我们有意义的东西。
"人性"是个伪概念!(此处参见《人间世·四·意识·一》)
"人性"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就是在理论层面上,从根本上和源头上来规范人的所有行为的。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环境塑造论”,都是肯定“人性”这个东西是存在的,都是认为有一种东西在普遍地约束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为什么有这个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东西存在呢?其实就是提出来安慰人心的,用这样一个概念,从根本上和源头上解释人的行为,尤其是解释这样一类事物: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相矛盾着的地方,就是说,按照社会公共价值准则,事情应该如此来做,但总会有些人,使用不符合这公共价值准则的方式来做,其他人不接受这种做法,但也奈何不了,就会习惯性地使用“人性使然”来解释。由于“人性”是人的天性,内在地决定了这事情,所以就强迫自己从心理上接受(这种精神、心理和价值观上的煎熬行为和状态参见《人间世·七·人·七》),从而在意识中填充了对这问题的解释。这种做法对人自身的心理、精神、价值追求、社会认同等有了个交代,填充着那个位置,而不管那个位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具体的存在物,最为根本的动因是,保护了自己的心灵安全、精神安全和价值观念安全。
有很多理论,大体都是如此,比如,“经济人”或“理性经济人”这样的概念,一个逻辑构造出来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却可以在它上面构造很多理论的大厦,用来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实际上仅仅是在接受者的头脑中填充一个对问题的解释而已,并不反映实际的情况。如果这些接受者扔掉那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和理论,自己去根据自己现实的经验和观察去思考和解释这些现象和问题,把粒度考虑得细一点,逻辑流程更加紧凑一点,尽量发散到现实的场景而不是给出解释者构造的特定逻辑场景,多问几个“为什么”,相信很多人自己就可以探寻出答案。很多问题和现象的答案没有那么难以探究,也简单不到单一因素就可以决定。
意识的填充性也意味着一般情况下,人的思想及思维会慢慢地走向固化,也就是人对其周围的事物已经无法再产生新的认知了。
每当说起一些事物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对这事物的认知,一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三年后可能还是那样,五年后可能还是那样,十年后可能还是那样,甚至二十年后可能还是那样。一个人总是在变化,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总是在变化,事物的内外部环境也总是在变化,但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却基本没有变化,岂非怪事?
当人在意识中对某个事物形成一定的认知后,这种认知就会在头脑中占据着这事物的若干部分。当有新的与这事物相关的东西进入大脑后,原有的认知部分或全部地或被增强、或被颠覆、或被反向、或被改变、或者保持原样,但总是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全新地建立。在普遍的情况下,人的意识排斥新的同类的或同样的东西,因为他们认为这“新的同类的或同样的东西”和自己意识中已经存在的某个事物相同。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作为生物的人懒得动,尤其是大脑懒得运动;二,作为社会化的人,接受新的同类的或同样的东西,就必须替换掉原有的,在意识层面上意味着对前一个自己的特定认知的否定,在实践上往往比这高一个层面,意味着对前一个自己的否定。注意,实际上否定的只是自己对某事物的某个方面的认知,但真正实践的时候,已经转变成了对自己的否定。这样的因素导致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愿意去替换掉头脑中已被占据着的位置,从而导致自己的思想和思维的固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主观上的原因往往在于,没有多少人真正地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同化、改造、升级、丰富,往往仅仅是将知识作为原始资料搬来搬去,就像我们平时听过的各种传说一样。
一个人思想和思维固化的一个结果和显著表现就是总是先入为主地看待事物,而没有注意到当前事物和自己意识中的那个事物其实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就像前面提及的一样,事物总是在变,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不变的脉络。
导致有些人总是先入为主地看待事物的原因有很多,此处只说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的碎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一方面普及了这些知识,推广了这些信息,但对于接收者来说,这些逻辑的未经自己推敲和自身实践的知识,往往本身不足以完整地解释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层面上没法使用,但很多人还是选择相信并且勇敢地应用了。从外部来看的话,每当说起一个事物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对某事物的认知,好像在哪里听说过。是的,确实是听说过,而且是到处听过过同一种奇怪的观点。但是,难道就没有这个人自己的认识吗,难道这个人对这事情的认知就是一大堆“经典理论”的集合吗?
当前,社会舆论上最鲜明的特点是,以政治正确、女性正确、欧美正确、反欧美正确、道德正确、反道德正确、弱势群体正确、流氓正确、禽兽正确等为代表的“正确理论”先入为主地对各种事物的正误对错进行了规定,其组成的密集交叉火力网把中国人的反思精神及能力和变革精神及能力死死地压制住。这很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核心:虚伪,将一切攫取利益的手段隐藏在光鲜的、无可辩驳的旗帜之下,让异己的其他所有人都无话可说。实用的和革命的中国人会怎样对待这些垃圾玩意儿呢?我们拭目以待。
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死亡,也是精神上的死亡!对个体的人来说,就好像,一个人被死锁在一个圆球里面,满目所及,满脑所想,都是自己头脑中已经出现过无数遍的事物,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循环,不断地向自己的意识中强化已有的认知,不断地深化这种已有的存在。
写《人间世》,也是因为我自己陷入了这种困境,陷入了思想和思维的僵化困境,又总是看到别人先入为主地看待事物,这让我感到很恐惧。难道若干年后,我还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对特定事物的观点还是以前的那点内容吗,仅仅是自己的年龄增长了?不,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把这些东西写下来,把自己头脑中的垃圾全部清理出来,也作为自己曾经记忆的一部分保存下来。
总体上来说,意识的这种填充性是一种安全保护机制,作为生物的人需要时时刻刻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警惕以保护自己,作为社会化的人需要时时刻刻填充着自己的意识以保护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安全,但是却造成了很多人的思想和意识僵化,现在更是作为时间消费经济的主力支撑。
对于个人意识的占据,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也是很有意思的对比。有些人按照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规则,将自己的意识用可以获得更多社会认可的方式去占据它。这些人占据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制高点,在最初偶然地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后,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一直走,人生的整个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增加获得感和占据更多的资源。这其中,有些人用分钟来计算自己的时间,把每一件事,工作、吃饭、睡觉、学习、娱乐、交通等等所有事情的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级别,上下浮动若干分钟,每一件事也都精确到具体的目的并显化在意识中,将自己的意识完全占据,而且是若干年如一日地坚持执行下去。有些人是这样的,使用刷微信、刷微博、刷抖音、刷今日头条、刷淘宝、看剧、打游戏等方式来占据自己的意识,时间粒度在小时级别甚至更大范围上,同样地若干年如一日地坚持执行下去。
两者对比起来就有意思了,看起来就像这样:
一般情况下,“优秀”派占据着包括舆论和价值观话语权在内的大量社会资源,唯有称颂,否则就是不上进,政治不正确!“刷”派占据着巨量的人口,不能评价,否则肯定会群情汹汹,惹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来。不过我们可以提个问题,一般地,我们都会认为工作和娱乐是个人活动和存在的一部分,但是对这两部分人来说,恐怕已经不是部分了,可能已经占据了一个人所有的意识。是否可以认为,这两种极端情况下,人都成为了自己的工具,成为了填充自己意识的工具,成为了某种组织(上图中的对端,在高一个层级上,这种活动的另一端是谁)的工具?
对于有些女性和小孩,如果不从外部找些有益的事情占据她们的意识,那么她们就会自己倒腾出些事情来,恐怕就不是大家所期望的样子了。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些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叙述中,出现了“睡觉”一词,换句话说,“睡觉”成为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当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和(或)脑力劳动中暂时性地或永久性地解放出来后,人干什么去呢? 市场经济给出的解答,中国人满意吗?
腾讯(微信、游戏(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腾讯视频等)、阿里巴巴(天猫、淘宝等)、京东(京东商城)、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抖音等)、新浪(微博)等互联网企业给出的解答,中国人满意吗?
每一个中国人,当自己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解答解答,自己满意吗?
这个问题,是否存在统一的和通用的解答呢?如果有,会是什么呢?